近来,天赋基因检测热在市场上兴起,一些商家推出相关服务。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检验机构涉嫌概念炒作,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这是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9月25日《工人日报》)

所谓天赋基因检测,是取儿童的口腔黏膜进行基因测序,找出儿童具备的优势天赋基因。检测对象为0-12周岁儿童,据说家长可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培养孩子,让孩子成为天才。这种检测听上去很美,因找到培养捷径,节省培养成本,受到不少家长青睐,于是花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元为孩子检测天赋基因。

然而,从科学角度分析,这种检测并不靠谱。据专业人士介绍,天赋基因检测需要数据库中的大量真实案例来支撑,但几乎所有天赋基因检测机构,既无法解决样本量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数据质的问题。而且,这类检测机构大多不具备项目资质和检测能力,其给出的天赋检测报告自然很难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虽然智商与基因有密切关系,但据专业人士指出,智商是由成千上万的基因综合决定的,从基因测序的角度看,很难检测出某个孩子的智商天赋。也就是说,无论是测天赋还是测智商,通过基因检测都无法得出科学结果。检测机构是穿着“科学外衣”来掏家长的口袋,而不少家长则为这种检测在支付“智商税”。

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类检测机构通过不科学的宣传,误导了孩子家长,涉嫌触犯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欺诈,触犯刑法规定。而且家长被误导后,还可能限制孩子其他兴趣爱好,将孩子引上了不正确的培养之路。

所以,对这种不靠谱的天赋基因检测,家长要擦亮眼睛提高认识,有关部门也要依法进行治理。遗憾的是,早在2009年《中国教育报》就指出“天赋基因检测太不靠谱”,此后相关问题多次被曝光,但这种检测至今仍顽固存在,持续忽悠家长买单。搜索相关报道,似乎只有长沙某公司天赋基因检测项目因涉嫌虚假宣传被立案调查。

从家长角度来说,既要认识到天赋基因检测不靠谱继而远离,也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天赋和智商。以笔者的育儿经验来说,应尽量让0-12周岁的儿童体验各种不同的项目和活动,从实际体验中去发现孩子的特长与兴趣爱好,然后重点去培养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践体验比基因检测更为靠谱。

再从监管角度而言,要对基因检测加强系统监管。比如对于预防和筛查重大疾病、传染病的基因检测,从制度层面应该鼓励和规范。但对于目前不靠谱的天赋基因检测,该禁止的要明确禁止,防止其误导家长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已经有政协委员建议,基因检测事关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应加大立法进行规范。

在天赋基因检测不能带来确定性结果之前,只有及时全面叫停,才能维护家长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即便有天赋检测报告首页特别说明“结果没有好坏之分、不能预测未来命运,不要贴标签,不必互相比较。结果仅是参考资料,不是最终结论,想要成功,离不开后天努力”,但这也不能掩饰其忽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