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CGT)领域呈现出风雨欲来的趋势。

无论是在CAR-T领域加速奔跑的药明巨诺、复星凯特,还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CDMO平台药明生基,本着“早布局、早分羹”心态积极布局CGT疗法的国内药企,市场表现难掩尴尬。

不仅如此,随着近期“退货”CGT疗法的跨国药企逐渐增多,诺华、赛诺菲、GSK等巨头纷纷优化调整管线,也让这一领域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回头来看,一直被称为“明日之星”的CGT疗法原本是近几年最受投资者青睐的赛道之一。这从投融资市场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从2017年开始,CGT领域并购涉及的资金开始爆发式增长;2020年之后,以CAR-T为代表的CGT产品迎来商业化小高潮;直到2021年,CGT领域全球融资金额高达225亿美元。

如今2023年已走过一小半,在此时间节点看向未来,CGT行业走势将如何演绎?业内人士表示,CGT赛道正经历行业发展的第一道关卡,部分MNC对CGT的态度或许较为保守,选择优先发展看得见的“未来”;同时,一批更为有魄力的企业试图突破行业“限制”,以期弯道超车。


药明生基裁员

企业如何压宝CGT?

CGT横空出世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该疗法会在方兴未艾之际,率先倒在了药企的利弊权衡之下。

近日,经药明康德互动平台回应消息证实,被投资者冠以“国内CGT CDMO之王”的药明康德子公司药明生基临港生产基地关闭传言中确实涉及了部分业务调整,50人以上相关职工被裁。

据了解,药明康德曾称临港基地是公司第二大CGT的生产基地,2021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主要负责病毒载体和细胞疗法提供一体化的工艺开发、生产和测试服务。从营收数据上来看,该基地成立以来营收数据持续增长,临港业务调整之前发布的2022年报也完成了近27.44%的业绩增长。

在药明系CGT CDMO业务发展态势良好的情况下,却又如此高调地进行业务调整、裁员的举动显得意味深长。这个刚刚运行一年半的CGT领域临港工厂为何停产?药明康德对此表示,存在业务调整,不影响整体运营。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业界满意,引发了市场诸多揣测。

自2015年,我国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试点,推动了我国创新药研发速度,鼓励新药研发的政策陆续出台,国内新药研发盛状空前,相关研发管线数量大幅增长。巨大的需求缺口下催生了各种CXO公司,CDMO行业因此迎来春天。

CGT CDMO行业更是如此。在行业发展的滚滚浪潮中,由于CGT产品生产门槛过高,而国内布局创新药物研发的各大药企技术手段与生产工艺尚显稚嫩,因此倾向于将药物生产委托给CDMO公司而非自建生产,使得CGT与CDMO的联结变得更为紧密。

除此之外,CDMO公司可喜的业绩增长引得更多资本涌入,相关企业规模与数量不断“扩张”,产能过剩与行业内卷导致企业不断“淘汰”与“新生”,生存变得困难成为可以预见的未来。如博腾股份2022年接到的CGT CDMO新项目订单52个,总价约1.59亿元,仅是原料药业务订单的零头。

在这些前提下,本应该凭借国内“龙头”之姿,继续抢占市场以增强绝对话语权的药明康德反而选择“调整”。业内推测,CGT领域的重要支柱与中间承载主体出现不符合行业发展轨迹时,或许就是行业的上游或是下游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截至今日,国内企业相继发布最新财报,手握CGT产品的企业2022年销售情况及利润多寡一览无余。透过数据简单分析,“CGT赛道的前景不容乐观”的论调并不难下。

药明巨诺的倍诺达(瑞基奥仑赛注射液)于2021年9月获批,定价129万元/针。根据药明巨诺财报,2022年该药共开具了165张处方,为r/r LBCL患者完成了141例的回输。此外,财报还显示药明巨诺2022年销售开支为1.91亿元,高于其1.46亿元的营收。对此,药明巨诺表示这主要由于员工成本增加,以及2022年全面开展商业活动以全力支持倍诺达的商业化,令业务推广费增加。

国内上市的另一款CGT产品是复星凯特的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目前尚未有详细的销售数据披露。不过,据复星医药2022年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月末,奕凯达已治疗近300位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而在2021年年报中,复星医药曾披露,截至2022年2月末已有约百名患者进入CAR-T细胞治疗流程。按此计算,奕凯达的使用患者也未见显著增长。

就在国内CGT CDMO龙头“收缩”、CGT产品销售遇冷的同时,康龙化成则大举进军CGT CDMO业务。3月31日,康龙化成发布公告称,为提高在大分子和CGT服务板块的运营能力,拟对全资子公司康龙生物进行股权融资,总额达9.5亿元,新增投资者股权占比约为11.11%。

据了解,康龙化成在2021年才把大分子与CGT划分成独立的板块,但其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不亚于主要从事CRO和小分子CDMO服务;过去两年,康龙化成大分子和CGT业务团队规模翻了2倍多。

对于康龙化成来说,相比其他CDMO业务,目前CGT领域各个玩家的基础相差无几,此时加大在CGT领域的投入,有望另辟新路,在拥挤的新药研发赛道中跻身国际前列。然而,2021年和2022年,康龙化成这块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13.84%和-27.73%,通过外部融资发展大分子和CGT业务,康龙化成能有几成胜算,依然有待市场考验。


MNC纷纷“退货”

生产“牢笼”加固加厚

在小分子化药和大分子生物药之后,CGT曾被寄望是生命科学的又一大出口,能够解决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对处于行业顶端的MNC来说,布局CGT管线不仅可以继续稳固自身“护城河”,也将保证其在新兴赛道占领优先地位,在未来拥有更多选择与“定价”的权利。

CGT中当属CAR-T疗法最为热门,截至目前,全球总共有8款CAR-T产品获批,定价普遍达到了“百万人民币”以上。费用高昂,是全球患者对该系列产品最直观的感受。由费用导致的问题之一就是销售额下滑。据2022年财报,诺华Kymriah在2022年实现5.36亿美元的销售,同比2021年的5.87亿美元,下跌9%。

诺华在解释CAR-T产品销售额下滑原因时表示,主要是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竞争变得激烈所导致的。而Kymriah作为治疗该疾病的CAR-T疗法中价格最高的产品,患者需求自然会出现下降。

与此同时,英国骨髓瘤患者慈善组织Myeloma UK于3月13日发布声明称,强生旗下杨森制药已决定暂停在英国推进CAR-T细胞疗法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

据了解,该疗法正在接受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卓越研究所(NICE)的评估,以便在英国医保(NHS)中提供。强生方面没有说明决定推迟Carvykti上市的确切原因。Myeloma UK在声明中称,制药公司没有因为功效或安全问题而撤回申请,但其强调了“供应问题”,随着全球需求增长,CAR-T供应问题随之出现。

不难发现,上述情况所面临的问题都跟生产有关。一方面生产能力趋于饱和,另一方面,在无论是扩大生产规模,还是增加人手都没有办法降低成本、带来更多利益时,便出现了投入持续增加反而新增的产出逐渐减少的边际效应,此时,战略收缩便是最有益的选择。

具体而言,CGT本身的特性是导致其不受大型药企待见的重要原因之一。CGT疗法是患者自体免疫细胞单人、单批的细胞治疗产品。不同于PD-1等生物制品起始原料相同,CAR-T药物的生产工艺为小批量、多批次,难以实现大批量的商业化生产。

大药企通常采取的是走量销售模式,与CGT产品的适配性本就不高,难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规模效应,再加上在CGT个性化药物使用人群始终有限的前提下,后者注定与企业持续收获利益相悖。

同时,生产成本是所有CGT疗法入局者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也是跨国药企暂停或者舍弃该领域的重要考量因素。曾经大药企们还可以将生产的高风险与高成本转嫁给CDMO企业,但如今不论是自身、还是CDMO代工都没有办法规模化降低成本;此外,哪怕患者群体增多,带来更多需求,也不能改变成本高昂这一事实,这说明现今CGT领域已到达发展瓶颈。

随着CGT领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研发端的弃局者也在增加:

2022年1月6日,赛诺菲将镰状细胞病候选药物SAR445136的完全控制权归还给Sangamo;

2022年第四季度,GSK先后结束了与三家细胞治疗公司关于TCR疗法的合作项目,今年2月底,GSK甚至直接表示会结束对CGT领域的投入;

2023年2月23日,Intellia Therapeutic在其第四季度财报中宣布,合作伙伴诺华已结束镰状细胞疗法OTQ923 / HIX763的开发;

“就生产端来说,CGT成本太高,如果出现突破性技术能把CGT成本降低90%以上,对新入局的CDMO来说是一个机会。”诚如业内人士所言,个性化生产与技术路径的高要求,再加上患者有限的核心桎梏,CGT行业的未来充满种种限制,唯有等待一个技术突破的爆发点,才可能带动行业再次繁荣。

与此同时,相较于尚有选择权的大药企们,以及那些正在申请产品上市、或通过融资才能继续研发的CGT创新药企,面对“患者有限”与“个性化生产”两座大山,如何冲出荆棘满布的行业道路仍然待解?未来或许是一片繁华,但当下依然荆棘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