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是美丽又残酷的世界,当我们了解的越多,越会庆幸人类今天所处的生态位。

吃和被吃,是永恒的主题。自然界里有无数的证据,证明了科学的事实远比我们贫瘠的想象力更出人意料——比如,发生在这只可怜的天蛾毛虫身上的事。

你看,从它那饱经摧残的身体上垂下的那一团桃色绒毛,那是啥?你看到的是寄生蜂——茧蜂的后代吐出的数十个丝茧。

但,背后的故事远不止目所能见的这么简单直接。


茧蜂

茧蜂科(Braconidae),排行在姬蜂之后的膜翅目第二大科,有大约 17,000 种已识别的物种和数千种未描述的物种。多说一句有趣的题外话:由于未命名的已知种类如此多,当前的分类学上开始有学者建议使用数字编号进行命名,结果引发了激烈的争吵和批评。

在进化生态学中,寄生蜂的行为通常被称为拟寄生——在宿主体内、体表汲取营养,最终导致宿主死亡,类似捕食的行为。

茧蜂稍微有所不同:虽然大多数茧蜂也会杀死它们的宿主,但有少部分物种会给毛虫留一条命。

茧蜂将卵产在毫无戒心的毛虫体内。

卵孵化后不久,非常饥饿的蜂幼虫开始以宿主的体液为食,这时,它们的本能就开始发挥作用:小心翼翼地避开所有重要器官,以免过快地杀死它们的食物来源。

最终,一旦它们在行走的"肉"家中经历了蜕皮,且牙齿锋利到足以刺穿毛毛虫的皮肤,幼蜂就会咬出一条路,在体表结茧;或沿着一条精致的丝线下降一小段距离,并建造一个外壳来进行它们最后的蜕变转型。

直到这时,毛虫依然活着。


1亿年的进化之路

想象一下从里到外、一点点被吃掉的感觉,不寒而栗。实际上,达尔文在解释自己为什么放弃宗教信仰时曾经以寄生蜂举例子:"我无法说服自己,全知万能的上帝会创造出寄生蜂这样残忍的生物......"

在过去 40 年左右的时间里,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当茧蜂准妈妈将卵产在毛毛虫体内时,她也会插入一种保险——一种共生病毒,它会自我复制,以损害宿主毛毛虫的免疫防御系统攻击成长中的幼蜂。

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理适应性,以极端的方式提高幼蜂在宿主内的存活率。

在科学家的深入探索下发现:茧蜂的 DNA 实际上就是这种共生病毒成分的模板—— 2009 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大约 1 亿年前,茧蜂感染这些病毒后,将病毒序列稳定地整合到了自己的基因组中,并垂直遗传直到今天。

这些病毒看起来不像今天任何其他已知的病毒,每一种茧蜂的病毒也都不一样,都是自身 DNA 特化的——目前已知有超过 17,000 种茧蜂,它们各自携带自己的病毒种类,但每种茧蜂病毒都执行相同的基本功能:干扰毛虫的免疫系统。


作为被吃的一方,毛虫竟然也能受益

然而,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被数十只饥饿的蜂幼虫活活吞吃,居然有它的好处。正是茧蜂注射的这种病毒,让毛虫的获益出现了。

2014年,科学家在茧蜂的宿主,家蚕(Bombyx mori)的基因组中,发现了 105 个片段源自茧蜂的 DNA,这里有个名词:水平基因转移——不同物种之间遗传信息的转移,有兴趣的话给猫子留言,下次展开细说。

注意,在这里,科学家发现的转移并不是病毒序列,而是实实在在地转移了茧蜂基因组特定部分的遗传物质。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所有能从茧蜂手下逃过一死的毛虫种族都已经将蜂病毒的 DNA 整合到它们自己的基因组中了。

这些基因,毛毛虫来之不易。它们在从里到外被活活吃掉的可怕命运中幸存下来,才把这些DNA搞到手。

搞到这些 DNA 就让毛虫获益了?是的,融入这些蜂的DNA,能保护蝴蝶、飞蛾免受更致命的病毒群的侵害。

你瞧,进化的自然选择有时可以将最狠毒剧情,突然来个大反转,露出闪亮的一线希望。面对自然界中这样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你不可能编出一个更疯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