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百岁”是人类永恒的向往。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长寿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基因天赋”,但HEREDITY(遗传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有关寿命影响因素的重量级研究否认了这种说法。

研究人员分析全球4亿人样本后发现,基因对寿命长度的影响占比不足7%。此前,衰老研究领域大拿,哈佛大学的大卫辛克莱教授的一项研究也认为,基因只决定了我们寿命的不到10%;超过90%是日常生活方式选择的结果。

去年,中国预期寿命最长的城市上海,公布市内有3689位百岁老人。在对这些老人的调查中,只有11位百岁老人提及具有家族长寿史,占比仅0.2%。

以上种种,都证明了基因对寿命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所认为的如此之大,那么为何一些地区的人更加长寿呢?或许我们能从一些公开采访和报道中获得启示。


一. 百岁老人的“长寿经”

上海曾对多名百岁寿星进行采访,他们各自分享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

108岁的余宝珍,日常喜欢吃各类豆制品与蔬菜、不太吃鸡鸭鱼肉;每天用完早餐后,还会做些简单运动。106岁的温季邨,退休40多年还坚持每天走路锻炼;平常主要吃些红薯山药等粗粮。109岁的宋洪根,日常主要吃鸡蛋、粥;兴趣来了时常还要劈柴。

(女寿星尤廷华,1918年生人)

无独有偶,浙江中医药学会曾对省内255名百岁老人开展了4年多的跟踪调查。在题为《浙江省百岁老人长寿因素调研》的报告中,这些百岁老人展现了一些共性:他们中60%坚持吃水果蔬菜、大多数每餐只吃七分饱、79%坚持散步为主的运动。

总结这些百岁老人们的“长寿经”,无非几样:素食为主、控制总摄入、适度锻炼,听起来老生常谈,但确是简单而又有用的。


二. 哈佛教授:“痛苦地步入老年并非必须接受的事情”

这些老人的“长寿经”,也与大洋彼岸大卫·辛克莱教授的建议也不谋而合。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大卫·辛克莱(David Sinclair),从事老龄预防研究20余年,在业内颇有建树,是一名严谨的科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生物极客。除了与上文百岁老人们一样的饮食控制和经常锻炼外,他还会尝试各种各样前沿的“老龄预防”补剂。

辛克莱教授自称每天服用维生素D、K2,1克二甲双胍以及1克“维派络pro”类物质——这些在业内研究显示有望延长酵母、小鼠和试管中人体细胞寿命的补剂。

(辛克莱教授的研究登上Nature杂志封面,标题为《时光倒流》)

此前,辛克莱教授的团队利用“维派络pro”类物质,成功实现了小鼠体内线粒体活性、端粒长度等一系列衰老相关指标的改善,使得22个月的老年小鼠的综合身体状态恢复到了6个月时的水平,这个研究当时荣登了Nature杂志封面。

这种逆龄潜力的被发现后,辛克莱本人身体力行,长期服用该物质。

(大卫·辛克莱教授,左为40多岁时照片,右为近照)

“我已经进行了10年的生物测试”,辛克莱教授认为,‘维派络pro’类物质使其身体产生了奇妙的生化反应——尽管他已经53岁了,测试表明其生物学年龄只有42岁。

自辛克莱教授的重磅研究出炉以来,“维派络pro”类物质就陆续被全球各大医药公司制成营养补剂,在欧美、中国香港等地都有推出且大受追捧。该类成果自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以来,短短3年就借助京东等平台形成了51.06亿市场规模。

“痛苦地步入老年并不是你必须接受的事情。”,在被问道为何从事“衰老预防”研究时,辛克莱教授说,“我希望我的研究能让以后人们思考延长寿命的时候,意识到我们想要的是更长的健康期,而不是老年时期。”


三. 想长寿?从现在做起!

总而言之,寿命决不是一个“天注定”的东西。多食蔬果、控制摄入、多锻炼,甚至借助各种已被科学验证功效的物质,都可以让你的身体活得更健康。

健康而充满活力地享受晚年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不可思议。从日常点滴做起,把已经确凿无疑的健康行为培养起来,你就已经在“延寿”之路上遥遥领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