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沃尔特·艾萨克森 著

2020年“解码者”杜德纳和她的合作伙伴沙尔庞捷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两名女性共同获得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当时网上的评价是“又亮又飒”,颜值高,科研的思维强。

这本《解码者》就是围绕“解码者”杜德纳来写的。


展现真实的人

《解码者》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是《乔布斯传》《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作者。

艾萨克森是著名的传记作家,很善于从多个角度来阐述科学家或者是企业家的生平。这样叙写带来的好处,就是让读者感到这个人是有血有肉的。艾瑟克森不是一味夸奖,也不是一味揭短,而是展现出一个非常接近真实的人。他们不是圣人,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从事的研究恰好是比较前沿的。

这是我心中这本书的第一个优点,文风。作者对杜德纳过去的经历,乃至于科研过程的阐述,是很到位的。


适合普通人看的基因编辑科普

此外,这本书中,是按照一个个章节,写的一个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不长。普通人肯定能看懂这本书,可能非专业人士看不了我那么快,但一个故事也就是在10页左右,所以普通读者一天看一个故事,或者周末的时候看两个故事,一个月就可以看完。基因编辑是大家现在很有必要了解的一种技术。不是这个专业领域、但又对基因编辑感兴趣的读者,很适合读《解码者》。

基因编辑技术是什么呢?人类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过去想改其中一个碱基对都非常困难,但是有了基因编辑技术,就可以像在word里面做查找替换一样简单:按ctrl+F,把要改的片段和想改的地方输入进去,再按一下回车,就完成了。从技术上来讲的话,“解码”也是未来大家必须了解的生物技术之一。


她力量

我特别想说的是,《解码者》还有一个优点,因为书中讲述的是女性科学家,所以很多女性在其中能找到“她力量”。

比如,杜德纳为什么去了一个药厂工作,后来为什么放弃了药厂的工作,最后又选择了她非常喜欢的科研;她的导师是谁,她的偶像是谁,她的丈夫是谁,她的伙伴是谁,她的竞争对手是谁;她为她的成功和失败所做出的努力,等等。书中都写得很清楚。

△杜德纳

“她力量”,女性榜样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科学界,女性不说受到歧视,但起码还是会被特别对待。比如人们常常会说“女博士”,其实博士就是博士,怎么会有“女博士”呢?你不会叫一个男博士做“男博士“吧?在叫”女博士“的过程中,这句话本身已经代表着特别对待了。再比如说,“先生”好像都是说男的。但先我生者知高我者,就是先生,比如杨绛先生。为什么说先生就一定是男性呢?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世俗延续下来的一些错误观点。这样的观点,在这本书里也有一些阐述。

《解码者》中特别强调了一个人,他感召杜德纳走上了科研道路,这个人就是DNA双螺旋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1953年4月2日,沃森跟他的合作伙伴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剑桥把双螺旋的结构解析了出来。从那天以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原来DNA是双螺旋结构的。这就是我常说的,你生在不同时代,你遇到的科技是不一样的。詹姆斯·沃森发现双螺旋的时候只有28岁,非常年轻,今年是DNA双螺旋发现70周年,老先生还健在。人类寿命的延长,让我们不仅是跟这些大师存在于同一个时空,甚至可以见到他们。我们这样的从业者,都会受到他的感召,即使我比杜德纳还要小不少。不管沃森有多少其他争议,他们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著名的DNA晶体衍射图片“照片51号”(来源:网络)

但是,在双螺旋发现的过程中,有一位女性科学家被略过了,她被称为“DNA背后的黑女士”,她叫做罗莎琳德·富兰克林。1962年诺贝尔奖颁发给双螺旋的发现者们时,富兰克林已经罹患卵巢癌去世了。她没有机会拿到诺贝尔奖,里面自然有她去世的原因,也可能有她是女性的原因,因为诺贝尔奖不颁发给已故的人,其实已经是1974年以后的事。富兰克林对解密双螺旋有很伟大的贡献,因为她拍摄了一张照片,DNA晶体衍射图片“照片51号”,这张照片被她的同事威尔金斯偷偷泄露给沃森和克里克后,启迪了这两位男性解出双螺旋。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密了双螺旋,但是这位女巨人却最后被忽略了,反而威尔金斯和沃森、克里克一起分享了诺贝尔奖。如今聊起来双螺旋的这个故事,人们还是会讨论,还是会唏嘘。富兰克林同样也激励了杜德纳,因为在那段时间女性从事科研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

好在杜德纳获奖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事发生了,女性科学家有同样的机会问鼎最高的诺贝尔奖,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对中国科普的启发

另外,书中的一些内容在我看来还有待商榷,同时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外国作者写的生命科学科普中,普遍在写华人科学家的贡献时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忽略,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第二个问题,有时甚至会有意地用一些春秋笔法,来丑化华人科学家,包括华裔科学家。

在《解码者》里,对张峰的很多描述,在我看来是不够公允的。张峰跟杜德纳在基因编辑上是同行和冤家,因为两个人都太想问鼎诺贝尔奖,也都太想获得关于基因编辑的专利了。最后张峰赢得了专利,但是杜德纳拿到了诺贝尔奖。在这本书中,作者专门披露了张峰,包括张峰身边的人,怎么去理解这个故事。在我来看,特别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看,我心里是不爽的。其实要是原汁原味地看,这些部分肯定得保留,因为我们兼听则明。但反过来提示我们,如果中国科学家不去做科普,没有好的作品,不去向外输出,可能好多华人科学家的贡献最后都被抹杀了。

△华人科学家 张峰(来源:网络)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中国人自己的科普著作。华人科学家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拿了诺奖的著名科学家,能被大家记住。但是生命科学领域,在全世界能提出几个大家公认的,那袁隆平先生肯定算一个,但是在根本的技术发明上做出贡献的,就少有人知。比如吴瑞先生,他启发了Sanger做DNA测序的方法。李政道先生在中美恢复建交以后培养了大批的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去美国,他建了一个计划叫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而吴瑞先生支持的是CUSBEA(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帮助了很多生物学生。这么著名的一个人物,竟然在今天大部分的测序史中都不存在,这就是西方科普的局限。

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籍。所以我们今天在强调文化自信的时候也应该包括科普,面向全世界的科研发声应该更多。

但不管怎么讲,我还是觉得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这本《解码者》,这本书非常非常值得大家花点时间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