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业绩暴雷了。

近日,上市公司华大基因发布了一份令人大跌的业绩报告。

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收入9.54亿元,同比下降33.31%,净利润4134.88万元,同比暴跌87.49%,扣非净利润3114.97万元,同比暴跌89.73%。

遥想疫情袭来的2020年,华大基因风光无限,如今公司营收、净利润双降且跌到了泥巴里,不禁让人质疑,华大基因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业绩会一落千丈?


对于这份惨不忍睹的业绩报告,华大基因给出的解释是,“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结束”。

所谓“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结束”指的是全球刮起的疫情风暴。

2020年,是全球“灾难之年”。那一年,各国都被疫情困扰,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可对于一些医疗健康类公司而言却是机会。华大基因深耕产业多年,成了“风口上的猪”。它们迅速切换业务研发出了新冠检测产品,乘着赛道东风赚走了一波红利。

数据显示,2020年,华大基因实现营收83.97亿元,同比暴涨199.86%,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达到20.90亿元与20.49亿元,双双实现了超600%的暴涨。

疫情上起舞,华大基因赚嗨了。

但是,它们的风光只停留在了2020年。

2020年之后,疫情得到控制并出现好转,华大基因的业绩走起下埔路。2021年、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67.66亿元、70.4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62亿元、8.03亿元,同比下降30.08%、45.06%,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3.58亿元、7.18亿元,同比下降33.71%、47.18%。

可以看到,华大基因的业绩与疫情关联很深,疫情没了,它们也跟着低迷。这引发了不少媒体质疑,认为它们是一家没有硬核业务的公司,几乎是在蹭风口赚钱。

面对舆论,华大基因倒是没遮遮掩掩,直接把问题抛给了疫情。“主要是因为新冠业务市场竞争加剧,全球新冠核酸试剂和检测单价下降,以及部分国家和地区防疫策略的变化。”

虽然,华大基因把业绩翻车的锅甩给了疫情,可它们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何公司业绩会如此不堪一击。实际上,疫情期间的确带火了不少公司,比如把生意做到国外的九安医疗。

九安医疗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65亿元至175亿元,同比增长1715.9%至1825.95%。大家都曾靠疫情赚钱,疫情逐渐结束,命运却不尽相同,一个业绩大降,一个业绩大增。完全把业绩下滑的问题甩给大环境,显然不靠谱。

华大基因业绩暴雷背后,另有文章。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曾说,“创新人才很重要,可以推进科技发展。”

他说华大基因不是企业,是一个机构。“我们有纯正的基础科研,有纯正的教育结构,我们还有硕士、博士授予权,还有十几个博士生导师。”要敢于启用、放飞人才。

如果你听到了汪建发言,一定会觉得华大基因这些年特别注重人才,很多公司出现巨亏往往也是把资本投到了人才建设上。事实却是,华大基因做的跟说的并不一致。

华大基因业绩会崩,风口没了、钱不好赚只是一个层面。就像九安医疗,风口没了不是一家企业受影响,可华大基因业绩糟糕的离谱,里面肯定有大文章。

对于一家自称注重人才、注重科研的公司来说,研发人员是一个参考点。

2021年,华大基因研发人员数量825人,按着汪建对人才的追求程度,一家注重研发的公司应该继续扩充人才,可数据显示,公司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没有增长,只有799人。

不仅研发人员数量减少,华大基因研发人员在公司的占比幅度也在下降。

研发投入方面,华大基因2021年投入5.42亿元,2022年投入5.93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重为8.01%、8.41%。这就有点意思,华大基因缩减了研发人员,却增加了研发投入。然后,公司业绩还低迷,没有风口就没卖点了,难道研发人员的工作就是拿着高薪侃大山吗?

除了业绩低迷,华大基因在资本市场也遭到了重锤。2020年,靠着风口炒概念,与疫情关联的医疗健康公司迎来了一轮暴涨,华大基因每股涨到了近200元。

疫情过后,一切都烟消云散,华大基因的股价就没怎么有过起色,较2020年7月高点暴跌了70%。昔日“深圳三宝”只有华大基因“破烂不堪”,不免唏嘘。

作者前面提到,华大基因缩减研发人员数量,增加研发投入的合理性存疑并非空穴来风。

公司营收、净利润双双大降的背景下,华大基因总经理赵立见的薪酬反而增加了83.09万元。此外,副总经理李宁等11名董监高的薪酬均较上年有所增加,这难道不有悖常理吗?

更有意思的是,华大基因2022年拟派发红利4.14亿元,较2021年增加了2.71亿元。公司不赚钱,高管薪资上涨,还有闲钱分红,华大基因的神奇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相信,华大基因的问题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