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DNA的测试越来越流行了,各大机构都已经拥有了数量庞大的DNA测试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分析每一个民族、家族的迁徙、融合情况,也可以分析一个地方的人口祖源构成。

最近,23魔方基因就公布了各省父系Y染色体的构成比例,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主要父系单倍群是O2、O1和C、N、Q等,其中O2为羌族、华夏的基因、O1为南方汉族基因,也就是百越民族的基因,C为东胡—肃慎系民族的父系基因。从公布的结果来看,中国人的O2比例最高,其中河北、山东、福建的O2比例都达到了60%。

之前的样本数据为59.9,现在已经是60%

河北和山东位于中国北方,是龙山文化发源之地,也就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地,因此O2比例高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福建的O2比例竟然也高达60%,这似乎是不太正常的。我们再附近省份,浙江的O2比例为53%、江西也是53%,广东为54%。福建在古代为百越之中的闽越,为什么O2比例会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呢?

越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就是古越族创造的古文化。春秋时期,越国崛起于东南,最终称霸中原。到战国时期,楚国攻破越国首都,占领越国大片土地,大量的越国贵族被迫退守闽越一带。

秦统一六国后,对百越发动战争,闽越也被征服,并设置了闽中郡。秦末,无诸、摇等带领闽越发动反秦运动,并建立了闽越、东瓯、南海等国。汉初没有诸侯牵制,外有匈奴威胁,也就只能承认各越国的独立。

汉文帝初期,南海王起兵反汉,淮南王刘长派将军将之平定,南海“以其军降”,其居民被迁徙到了江西。此后,闽越国就独占了南海国之地。汉景帝时期,闽越王收留吴王刘濞之子,公然与汉为敌。到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出兵攻东瓯,东瓯十分担心,就向汉武帝请求内迁。东瓯的请求得到了汉武帝的要求,东瓯国4万人内迁到了庐江郡,东瓯之地也划归会稽郡管辖。

前135年,闽越王进攻冶南(今漳州)和南越,南越上书告急,汉武帝立即派遣王恢、韩安国等领兵出征闽越。可战争还未爆发,郢弟余善就发动政变,杀郢以求免战。汉武帝十分高兴,封余善为东越王。可前111年,余善也起兵反汉,汉武帝发四路大军灭闽越。此后,汉武帝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将闽越之人全部迁徙到了江淮。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迁徙,闽越地区几乎成为了荒地,没有人烟。有意思的是欧洲人绘制的汉代地图会特意将闽越留出,意思是这里不归属于汉朝管辖。这种地图未免太过于牵强,汉朝并非不能管辖这里,而是这里的人口被迁走,没有行政机构罢了。

美国教科书中的汉代地图:福建空出来了

那么现代的福建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主要是移民,并非土著居民了。汉代迁徙闽越居民后,此地就空置了很久。直到二十年后,这里才设置了一个县——东冶县。总体而言,汉代福建长期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葛剑雄还认为,这个东冶县的设置也并非考虑到人口的迁入,而是因为东南沿海需要东冶作为海运中转站。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不断,大批人口南迁,迁入福建的移民逐渐增加。到219年,福建终于设置了第二个县——侯官县,但该县人口不足一万,因此只设县长而无县令。葛剑雄认为汉末三国迁入福建的人口依然很少,大多被孙吴贬到此地的居民后来都迁回了,还有一些移民是跳过福建,直接到达了南越之地。其主要的原因是福建山多,地势崎岖,土壤贫瘠,森林密布,不适合耕种。葛剑雄推测,西晋初期的福建总人口只有十来万。

此后,北方人口不断南迁,江西、江南的人口也不断迁入福建,福建的人口也不断增长。到隋朝时期,福建人口达到了25万。这个数据依然不多,福建依然是地广人稀之地。

直到唐朝时期,福建的人口才开始迅速增加。主要的原因是唐代海上贸易繁荣起来,福建作为海上枢纽的作用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居民得以在福建依靠大海生存。根据《元和郡县志》等资料的记载,泉州在元和年间的户口达到了3.5万户,福州的户口为1.9万户。考虑到当时处于唐后期,人口隐蔽现象人口严重,所以实际上的户口更多。

到宋代,由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福建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单独的福建路也建立了起来,标志着福建正式建立了省级(路级)的行政区划机构,意义深远。元明清时期,大量的移民继续涌入福建。因此,我们可以说福建是一个真正的移民省。

福建土楼

大量的移民进入福建,他们聚居生活,形成了多个方言区。福建是中国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这里的方言至少有5种,也就是闽语、客家语、赣语、吴语和官话,但是闽语也分为闽北语、闽南语、闽东语、闽中语、莆仙语等,这些语言互不统属,各有特征。这些语言,也是研究上古、中古汉语发音的活化石。如果你想听不同时期的古人是怎么发音的,就可以到福建各方言区去尝试一下。

总之,由于历史上福建的土著居民几乎被迁出,而后来迁入的大多数又是避北方战乱南下的居民,因此福建的O2基因比例非常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