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组8篇论文,公布了27种灵长类动物基因组数据,意味着由我国科学家牵头发起,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进展。

该专刊涵盖了灵长类研究的多个热点领域,厘清了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多样性特征和演化历史;构建了人类疾病基因在非人灵长类基因组中的变异图谱,并推测人类疾病基因突变的潜在功能等。

开展“灵长类基因组计划”是为了什么?哺乳动物之间的杂交为什么新奇?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价值有多大?

《科学》专刊封面(图片来源:中科院官网)


研究灵长类动物就是研究人类自己?

“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简单来说是要解析世界上520多种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该计划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经完成了30多种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解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东东指出,启动“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一是加强对濒危灵长类动物的保护,二是解码人类自身的基因秘密。

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信息可以为灵长类动物的保护工作提供方向指引。群体大小是反映物种濒危程度的最直接指标,科学家们可以根据基因组推测物种百年前至今的群体大小变化,并根据群体大小变化对其进行分组。部分物种的群体大小的下降趋势明显,但保护级别却并不高,此类物种将成为人类日后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对象。

研究灵长类基因组也为人类更好了解自身提供了窗口。我们很难直接将人类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当中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只能研究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人类的演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例如,科学家们发现灵长类的祖先在早期进化过程中,大脑的基因就发生了很多变化,人类的大脑经过了大约6000多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今天发达的模样。若要进一步解析人类大脑功能是如何形成的,就不能仅关注人类自身,而需要将目光投向更古早的时期,了解灵长类动物的整体演化过程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在灵长类进化遗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图片来源:央视)


通过杂交创造一个新的哺乳动物,这可能吗?

此次发表的8篇论文中,有1篇论文值得一提,该论文揭示了灵长类动物黔金丝猴的杂交起源,这是首次在哺乳动物灵长类中报道的杂交物种形成及其机制。

黔金丝猴可能是由滇金丝猴和怒江金丝猴的祖先与川金丝猴在约180万年前的杂交起源的新物种。由于杂交起源过早,科学家们只能通过现在这些物种的基因信息,用一定的计算方法,结合已经有的生态信息来推断过去可能发生的杂交过程。金丝猴物种的祖先在200万年前开始分化,形成了黔金丝猴的两个亲本。这一时期,地球处于冰期和间冰期,寒冷和温暖气候交替进行。气候条件的周期性变化驱动很多类群迁徙和扩散。滇金丝猴和怒江金丝猴的祖先与川金丝猴两个原本分化的种群相遇了,并进行杂交,演化出了黔金丝猴。

在通常的认知中,两种哺乳动物通过杂交产生一种新的哺乳动物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植物和其他非哺乳动物可以通过多倍化杂交形成新的物种,而哺乳动物的杂交是同倍化的。同倍化杂交使得杂交后产生的物种占据不同于亲本生态位的可能性较小,也即意味着它们很难建立生殖隔离。但当哺乳动物出现倍性变化时,很容易出现胚胎发育缺陷和致死,因此哺乳动物不容易产生有生存力和繁殖力的杂交群体。

黔金丝猴杂交起源的发现为哺乳动物通过杂交产生新物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论文作者之一的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表示,通过杂交来操作哺乳动物物种是一个必须要谨慎对待的问题,不能毫无约束地开展。

大尺度灵长类高精度基因组数据集的构建和比较基因组学解析(图片来源:中科院官网)


灵长类动物是重要国家战略资源?

除了帮助探究人类的起源进化,在生命科学领域,部分灵长类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非常重要的桥梁。例如在新药物的研发中,将新药物应用于临床前必然要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与人类有“血缘”关系的灵长类动物就成为了理想的实验对象。在新冠治疗药物研发期间,用于药物实验的恒河猴的身价从1万/只涨至20万/只,可以说灵长类动物已经变成了生命医药领域重要的战略资源。

但灵长类动物终究不是人类,二者的基因也必然有所差别。因而,我们需要通过研究灵长类的基因,比较它们和人类的基因,寻找更加合适的实验动物。在第一阶段的灵长类动物基因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可以感染艾滋病的灵长类——狮尾猴,而绝大多数猴子是无法感染艾滋病的。吴东东认为,没有足够的动物模型是艾滋病难以得到有效治疗的原因之一。灵长类动物为了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东东接受采访(图片来源:央视)

吴东东表示,由于灵长类动物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且属于保护动物,跨国运输困难,有动物资源的国家苦于无先进技术,有先进技术的国家苦于无动物资源,这是开展“灵长类动物基因组计划”的一大难点。520多种灵长类动物的基因测序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还要持续不断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