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些王朝和贵族家族为了保持其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稳固,常常以维护血统纯洁性作为一种手段。他们认为通过近亲结婚可以保证王位和财富不被外来势力所侵犯,并且可以避免财产和权力分散。

然而这些贵族口中的血统纯洁,最终反而得到了反噬。

在16世纪和17世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经常进行近亲婚姻。这导致了王室成员之间的基因重复,从而导致了各种身体和智力缺陷的遗传问题。最终,这些问题使得哈布斯堡王朝逐渐衰落。

近亲结婚导致遗传缺陷的根源在哪?基因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人类近亲

近亲结婚导致遗传缺陷的根源在于近亲之间共享的基因相似度高。人类的基因组由两个来自父母的基因组成,这些基因包含了生物体的所有特征和性状。当近亲结婚时,他们有更高的概率共享同一基因,并且有可能是有缺陷的基因。

如果一个人携带有缺陷的基因,但另一方没有携带该基因,那么他们的后代有50%几率继承该基因。然而,如果两个近亲都携带同一缺陷基因,则他们的子女有更高的概率继承此基因,从而导致出现遗传缺陷。

近亲的血缘关系比一般夫妻更近,他们通常拥有相似的遗传信息和基因组成。如果一个小群体内的成员之间进行繁殖,那么该群体内的某些特定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增加。

由于近亲之间基因相似度高,他们可能会共享某些特定基因,从而导致某些遗传疾病和缺陷在家族中出现频率较高。

某些遗传性状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例如地中海贫血、囊性纤维化等。当近亲结婚时,他们可能都是这些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增加了这些基因的频率,从而增加了某些遗传疾病的风险。

总之,近亲结婚会导致某些遗传特征在家族中聚集,从而导致某些遗传疾病和缺陷的风险增加,因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禁止近亲繁殖的法律和规定。

比如美国,美国各州有不同的法规,但大多数州都禁止近亲结婚。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禁止“双方血缘关系达到第四级”的人结婚。

还比如德国,他们不仅禁止直系亲属间的结婚,还会把近亲结婚被视为重罪,并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国《婚姻法》也有详细规定,“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其他有法律规定的亲属关系禁止结婚”。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拥有意识和约束的人类,尚且存在近亲的情况,那么在动物界,这种情况不应该更加明显吗?为何平时我们却很少见到,动物近亲有什么危害?或者说,动物又是如何分辨近亲的呢?

动物近亲

对于动物来说,由于其生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种群规模往往比人类大得多,同时生殖周期也较短,因此基因多样性的保持能力更强。

既然如此,那如今的宠物行业,为了保证血统纯正,不都是利用近亲交配吗?为何也没有产生什么不好的后果?

这是因为由于现代宠物业已经趋向专业化和标准化,宠物繁殖往往会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来筛选优良的遗传特征,并定期对繁殖的宝宝进行健康检查,

此外,宠物的寿命很短,通常只有几年到十几年,远远没有人类那么长寿,这也限制了潜在遗传问题的表现。

但是,即使在宠物繁殖中,长期的近亲交配也会逐渐降低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增加患遗传疾病的风险,比如欧洲濒危物种计划,就曾发布过一篇关于猎豹基因多样性和近亲繁殖的论文。

研究小组的任务是在EEP计划下管理并研究欧洲境内的非洲猎豹种群。最开始,研究小组对这个项目满怀信心,认为只要保证它们的安全和食物供应,猎豹种群就会健康发展。但是,事实证明,短期的计划执行及关注不足使得猎豹种群的基因池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经过几十年的改良、繁殖和饲养,猎豹种群已严重缺乏基因多样性。这是因为为了保证血统纯正,研究小组进行了大量的近亲交配。然而,长期的近亲交配导致了同源性遗传病的出现,并显着增加了许多遗传疾病的风险。他们发现一些猎豹患上了肺结核、胆囊疾病等疾病,而这些疾病在野生猎豹中并不常见。

通过这次经历,研究小组于2017年发表论文,其深刻认识到长期的近亲繁殖会对宠物种群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宠物繁殖中需要适度控制近亲交配的比例,以保持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防止出现严重的遗传缺陷问题。

此外,许多动物采用状态依赖的交配策略,在繁殖之前会通过各种方式(如味道、视觉、声音等)识别亲缘关系近的个体,并避免进行近亲交配。

比如许多鸟类会发出特定的呼叫声,以识别其他同种鸟类是否是它们的亲戚。研究表明,非洲灰鹦鹉(African grey parrots)能够通过声音来区分其父母和兄弟姐妹。

此外,一些鸟类也会利用视觉信号,如颜色、羽毛形状等,来识别亲戚关系。一项研究发现,鸽子能够根据自己的亲属数量和身份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种群结构。

像是哺乳动物也能够通过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来识别亲戚关系。例如,猴子在繁殖前就能够通过嗅觉来识别自己的亲属。一项研究表明,某些鼠类也能通过嗅觉来识别其亲戚,并在避免近亲交配方面表现出高度警惕。这些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促进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因此,即使动物中存在近亲繁殖的情况,由于其种群规模较大,基因多样性得以保持,因此近亲繁殖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如对人类明显。

不过动物之中,也存在高度的亲近交配。

对于某些物种,如昆虫、蜥蜴等,由于它们具有相对简单的基因组和繁殖模式,近亲交配可能并不一定会导致明显的遗传缺陷和疾病。因此,在这些物种中,存在更高程度的近亲交配。

而昆虫、蜥蜴等生物存在更高程度的近亲交配,可能与它们的繁殖模式和生态环境有关。

对于某些昆虫和蜥蜴等生物,它们的繁殖模式相对灵活,包括自交、异交或回交等,有时候近亲交配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例如,一些昆虫会通过自交繁殖以确保其后代能够继承有益基因,而混交则可以增加基因多样性,减少遗传缺陷的风险。此外,对于一些不具有明显性别区分的生物,如无脊椎动物、部分蜥蜴等,进行近亲交配也是避免基因过度累积的一种策略。

另外,昆虫、蜥蜴等生物往往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繁殖,由于其数量较多,个体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较高,因此近亲交配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

改变基因

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过一本科学著作——《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提出了基因自私的观点,认为基因是生物进化和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会以最大化其在下一代中传递的概率为目标,从而表现出一种"自私"的本质。

道金斯首次使用了"基因"这个词来描述遗传信息单位,并解释了基因如何通过自然选择来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论述,人类像不像被输入代码的机器人,代码则是基因,机器则是人类。基因为了更加多元化,因此给机器人灌输了不许相似基因相结合的指令,否则就要收到惩罚。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基因进行编辑和修复。例如,CRISPR-Cas9技术可以精确地切除、替换或插入基因,从而实现针对性的基因治疗或改良。

在理论上,我们可能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减轻近亲交配带来的遗传缺陷和疾病的风险。例如,通过编辑某些关键基因,可以减少近亲交配对某些物种健康的影响,同时保持基因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在动植物繁殖领域,也有一些基因编辑技术被用于提高繁殖效率和品质,例如通过编辑某些生殖相关基因来增强受精和胚胎发育等过程。

不过基因编辑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阶段,目前仍存在许多技术上和伦理上的挑战和争议。此外,即使成功编辑了某些关键基因,也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以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

虽然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减轻一些基因缺陷,但仍应该避免近亲结婚以确保生命多样性的发展。而且历史上有很多例子都再三强调了近亲结婚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在基因相关疾病方面。

爱因斯坦与他的表姐Elsa Löwenthal生有三个孩子中,其中一个儿子Eduard患有精神分裂症。这种情况就是由于爱因斯坦和Elsa Löwenthal存在近亲婚姻的原因导致的。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近亲结婚的后代都会患上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遗传疾病,但它提醒人们要注意这种风险,并认识到保持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性。此外,近亲结婚还可能导致人类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减少,这对于整个人类种群来说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