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如何把握机遇?基因检测赛道被看好
出海和商业化是国内创新药企不断成长壮大的必经之路。本土药企的原始创新机会在于将生物学机制的科研发现转化为药物靶点。
近年,生物医药产业正经历资本寒冬的笼罩。而从产业端来看,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实际上始终处于非常快速的发展阶段。从海外各领域药物、平台的创新突破,到国内医疗市场的升级趋势,无不预示着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就成为了重要命题。
▌本土药企如何把握机遇?
作为“2023上海国际商务医药产业周”活动的一部分,2023 BioShanghai生物医药产业投资论坛暨未来医疗产业论坛近日在虹桥基金小镇举行。该论坛由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联合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易方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主办。
在上午的圆桌讨论环节上,百济神州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吴晓滨、清华大学药学院终身教授鲁白、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梁卫彬、中信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杨浩、上海房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陆孜浩,就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讨和观点分享。
在百济神州首席运营官吴晓滨看来,疾病没有国界,生物制药也没有国界,因此出海是国内创新药企不断成长壮大的必经之路。
以百济神州的药物出海之路为例,用于治疗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泽布替尼(商品名:百悦泽)是首例拥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在全球60多个国家都注册实现了“零的突破”,其关键在于药品商业化水平的高度。
“PD-1在我们国内也是‘卷’得非常厉害的,上个月我们的替雷利珠单抗拿到了欧盟委员会的注册批准,很快会在欧洲上市。”吴晓滨表示:“大概率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我们也会拿到美国的批准文书,其他国家的批准我们也陆陆续续都拿到了,更重要的是其销售额也非常的好。”
谈及本土药企的原始创新机会,清华大学药学院终身教授鲁白表示,要想从制药2.0阶段走向制药3.0阶段,即从快跟(fast forward)模式走向自主创新,其核心在于将生物学机制的科研发现变为药物靶点的转化过程。
“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病人多。”鲁白指出:“现在由于国家的支持,我们会进行系统的队列研究,包括肥胖患者的队列、糖尿病的队列、老年儿童的队列。通过积累包括影像学数据、行为学数据、血液学数据等临床数据,我们会形成一个非常巨大的数据库,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就会产生新的靶点,以及新的治疗方式和新的做药路径。”
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梁卫彬则从投资层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项目筛选的具体赛道方面,我们是创新医药医疗、高端的创新诊断器械以及先进的制造材料和服务都会覆盖到,因为最后的市场竞争不仅是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与进口产品的竞争,也是围绕患者的多种治疗方案的竞争。”
中信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杨浩指出:“我们目前90%以上的投资项目都属于创新领域,比如AI制药、数字化医疗等我们都有布局。在医药方面,我们在比较传统的抗体药物ADC、核酸类药物,包括近期的热点GLP-1,其实都有布局。”
▌基因检测治疗是下一个颠覆创新赛道?
在下午的趋势论坛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世和基因创始人兼董事长邵阳、健达九州常务副总于涛、复旦中山医院信智部主任助力兼规划与管理中心主任钱琨共同探讨了前沿医疗科技中可能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赛道。
“第一个现象是基于数据驱动的产业变革。”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基于海外视角对未来的创新赛道进行了预测,在医疗工作者和科学家不断投身于AI技术的背景下,从业者面临的基因数据形态会不断增加,从而逐渐引发个性化的诊断诉求,而这些应用场景就为个性化的基因检测提供了拓展空间。
健达九州常务副总于涛以身边案例说明,脑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案会是一个变革性的领域。“我们企业有一款针对失明再复明患者的药物,我们的视觉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延,全盲就意味着患者的感光细胞都死掉了。类似于人工耳蜗和脑机接口的概念,用生物学方法为患者表达一个感光受体,实现视觉重构,重构之后患者的视觉会和正常人的视觉有所差异,我们就要给他做一些康复方案。”
世和基因创始人兼董事长邵阳和复旦中山医院管理中心主任钱琨则一致认为,通过基因数据的检测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基因数据检测,我们甚至能延缓或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手术,例如在肺癌患者中,有30%-40%的患者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通过基因检测得到的临床数据和病理结果能让我们发现这些患者体内完全没有肿瘤细胞。”邵阳表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