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载平院士:中国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先驱
他,是著名分子生物学家
他,是我国基因分子生物学
和基因工程领域的开拓者
还是我国首个分子遗传实验室的
创建者和学术带头人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载平
“接受党的领导和教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彻底地解放人民和解放自己。——李载平1949年12月《入党志愿书》”
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李载平的父母都是福州人,他成长在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可惜父亲在他出生未及一年便无奈地撒手而去,因为那时,结核病是无法医治的。幸而他有一个做教师的好妈妈,使他们姐弟四人能在一个温暖的小家庭中茁壮成长。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回忆儿时,光景宛如昨。”李载平回忆起他在小学的时候,正值“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我东北,进而入侵热河和冀东,北平就直接处于日军的虎口之下。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我们北师大附小的不少毕业生在中学都是“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我们小学里师生们也都同仇敌忾。
李载平院士回忆说,那时的学生自治会叫作拂晓市。周末常组织全校的文艺演出,好多歌我至今仍能随时上口。我们小学校友难得相聚时,便要唱这些歌,含泪回忆我们在中华民族苦难的日子里一起成长的过程。有首歌叫《我愿》反映了我们的志向:“谁能为国献肝胆,我愿;不计生死不怕难,我愿……”
北师附小给我们的教育,不仅有高水平的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等知识性的课程,还与爱国主义的教育相结合,即使是劳作、美术、音乐、体育等,一般被认为辅助性的课程,也极受重视。曹试甘老师在沙坑内作的人体沙雕,是历时几周牵连着学生们的心的一件美好的艺术品,令我至今难忘。学生的品质、爱好、志向受到全面的培养。学校的常规教学还和活跃的学生会结合在一起。我们都有一种荣誉感,热爱我们的学校,热爱我们的集体,热爱生活。我们都有一种使命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中国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和文采横溢的先辈,一直牢记在心。
独辟蹊径研究DNA分子损坏机理
李载平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49年,李载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接受党的领导和教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彻底地解放人民和解放自己。”
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教研组工作多年后,于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学研究所,师从曹天钦院士。1958年,30岁出头的李载平率课题组专攻分子生物学方向。那时候,他还只是中科院上海生理生化所二年级的研究生,因业务出挑,被破格提升为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副主任。
在生化所,除了他,主任、副主任都是由老师辈的“海归”担任的。生化所在短短的几年内,引进了酶学专家邹承鲁、蛋白质专家曹天钦、维生素专家张友端、核酸代谢专家王德宝、蛋白质化学专家钮经义和微生物生化专家周光宇等一批思想敏锐、年轻有为、崭露头角的科学家。
这些“海归”大多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领域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那个时期的生化所被昵称为“小剑桥”。
1990年8月3日,李载平在实验室(图/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官网)
当时中国生化界的关注热点,都在蛋白质酶、新陈代谢上;李载平却独辟蹊径,选择放射线对DNA分子损坏机理的研究。他发现了DNA的“隐藏破坏”。由此,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外界环境不断地威胁、破坏DNA,而DNA不断地修复自身,正是这种微观世界不易察觉的过程,保证了生命的延续!
这是中国最初的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是当时最先进的“基因工程”……DNA的损伤和修复,后来成了生物学里的一个重要领域。
领衔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研究
1975年,李载平第一次随团赴美,遍访诺贝尔奖得主及最高水平的实验室,参拜世界分子生物学的圣地——冷泉港。他强烈地意识到:人类已经跨入了一个基因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高科技的新时代。
1975年,李载平首次赴美
基因工程对生物科学的影响太大太大了,许许多多前人敢想而难以做到甚至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借助“基因工程”这个“法宝”异想天开都获得了成功。如原来通过基因来调节蛋白质只是一些理论和想象,现在都可以动手做人的胰岛素、人的生长激素了。这是一场真正的科学和技术的革命。“世界已经发展得这么快了,我们怎么可以还在原地等待呢?”
70年代后期在改革开放之后,李载平被委任为国内第一个“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研究室主任,带领课题组开展重组DNA和基因工程的研究。
分子遗传研究实验室草创之际,国际上的基因工程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李载平是中国最早进入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他拟定的众多课题中,最突出的是乙肝病毒研究。因为,乙肝病毒的危害性最深、影响范围也很大;而中国是乙肝大国,这个课题能够造福百姓。
研究基因,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在发达国家,相关的公司应运而生,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试剂拿钱去买就是。可中国买不起,科研人员不得不自己做。靠着同事们齐心协力的热情白手起家,李载平领衔的这个独立实验室,几乎占据了生化所的半壁江山。在这个重要平台上,他的团队交出了一份份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单。
为青年人创造理想的科研学术条件
李载平院士教书育人,提携后学,他的研究团队中走出的职工学生,很多留在研究所效力,为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一些在国内研究机构、研发企业以及海外工作,也都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
李载平院士曾说:“为青年人创造理想的科研学术条件,让新一代的科学家迅速成长,青出于蓝,报效祖国。”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李载平总是强调科研以求真求实为本。他认为分子遗传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必须要从严格的实验结果中去寻求真知。因此他很重视做实验,尤其是新技术在实验中的发展和应用。他常说:“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细胞生物学,没有凝胶电泳就没有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
李载平,1925年8月出生于北京,福建福州人。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0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国家生物工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ICGEB)评审组成员、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生物技术和国家“973”人口与健康专家组成员。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5月30日在上海市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3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