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更容易中风

根据《神经病学》的一项新研究,经常出现失眠的人要警惕脑卒中(也称“中风”)的发生。除此之外,入睡困难、过早清醒都与中风发生风险升高存在关联性。研究中涉及的志愿者样本数超过了3万名,他们在调查开始时都没有过中风迹象,并且需要回答有关睡眠质量的相关问题。

研究团队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9年的随访跟踪,其中有2101人报告有发生过中风。在调整了其他影响中风的因素之后,作者发现在入睡困难、夜间清醒、太早醒来等多种症状中,有1-4种就会使中风风险提升16%,而如果出现5-8种症状,那么风险还将提升到51%。此外,失眠与中风之间的联系在50岁以下人群要更加密切。

DOI:10.1212/WNL.0000000000207449


不用手术,基因疗法给母猫绝育更简单

手术绝育是目前控制宠物猫种群的主流手段,但对于母猫来说,麻醉后手术切除卵巢的子宫通常较为麻烦。最近,科学家们基于先进的基因疗法,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母猫的绝育方法,只需简单打一针,就能永久避孕。 

这一注射剂通过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递送猫的抗缪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基因,将AMH整体水平提高约100倍,抑制卵巢卵泡生长,从而阻止排卵和受孕。根据研究人员发表在《自然-通讯》的论文,9只性成熟的母猫参与了概念验证实验。接受基因疗法的6只母猫在两次为期4个月的交配试验中均成功避孕,对照组的3只则都产下了小猫。

▲受《小王子》启发的概念艺术图(图片来源:Lydia Pépin)

研究团队已经对母猫进行了两年多的追踪,评估治疗对生殖激素、卵巢周期的影响,未观察到不良反应。他们表示还需进一步测试新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期待这一突破性的研究为家养猫咪和流浪母猫提供可替代手术、且更加高效的绝育方法。

DOI: 10.1038/s41467-023-38721-0


住在“美食沼泽”里可能更危险

之前在一些热议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些地区是“美食荒漠”,遍地搜寻也找不到好吃的餐馆。但与吃不到好吃的相比,科学家更担心“美食沼泽”带来的潜在危害,其被定义为充满外卖、快餐店,但缺少农贸市场的区域。

在JAMA子刊的一项研究发现,居住在“美食沼泽”附近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肥胖,并且也容易死于肥胖相关的癌症。相比于居住环境有更多新鲜食物种类丰富的人群,“美食沼泽”使个体因肥胖相关癌症导致死亡的风险高出了30%。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的取样样本来自美国当地的食品服务信息和食物供应地图,研究更加强调新鲜和健康食品的重要性,并且减少食用快餐和便利店食品。

DOI:10.1001/jamaoncol.2023.0634


用迷幻药治疗抑郁症

一些迷幻药,如麦角酰二乙胺(LSD)、从致幻蘑菇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裸盖菇素(psilocybin)等,在初步临床试验中可以帮助重度抑郁症患者缓解症状。然而众所周知,迷幻药会影响人的意识,造成幻觉。为此,开发抗抑郁药物的研究人员致力于设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神经科学》发文,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小鼠研究发现,LSD和psilocybin都能与受体TrkB(神经营养受体酪氨酸激酶)有力结合,且比一般抗抑郁药(如氟西汀)与TrkB的结合强得多。而结合TrKB促进了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该受体的影响,进一步导致神经元间连接增加,调控神经可塑性。

而迷幻药的致幻效果依赖于激活5-羟色胺受体,而非TrkB,因此这一发现表明,迷幻药的抗抑郁样效果机制可与其致幻效果分开,未来可基于结构开发新化合物,快速、持久地发挥抗抑郁作用的同时避免致幻活性。

DOI: 10.1038/s41593-023-01316-5


《自然》新方法设计副作用更弱的药物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传递分子信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大约三分之一的现有药物都是通过控制这类蛋白的激活来发挥功效的。现在,一支日本研究团队在最新《自然》论文中介绍了一种在无需胞外刺激的情况下激活GPCR的新方法。

目前作用于GPCR的药物通常会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从而产生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鉴定出一种名为人甲状旁腺激素1型受体(PTH1R)的GPCR三维结构,并基于该结构设计出一种名为PCO371的非肽分子。后者与受体的胞内区域结合,能够激活受体并直接与G蛋白亚基相互作用,由此避免了激活多个信号通路时引起的副作用。

▲从细胞内部激活GPCR的艺术概念图(图片来源:Kobayashi and Kawakami et al., 2023)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方法对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有望用于针对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药物设计,减少副作用并改善患者的疗效。

DOI: 10.1038/s41586-023-06169-3


首次发现:一种致命心脏病能自发好转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ATTR amyloidosis cardiomyopathy, ATTR-CM)是一类由转甲状腺素蛋白在心肌间质沉积所导致的致命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这种病变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半数患者在被诊断后4年内会面临死亡。 

现在,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研究报告了前所未有的病例:3名ATTR-CM患者的病情自发好转了。这3名年龄在68~82岁之间的男性患者心脏中的淀粉样蛋白被清除,这一点通过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等客观评估得到了确认。此外,研究团队发现这些患者体内存在针对淀粉样蛋白的免疫应答,这是在其他患者体内未曾发现的现象。 

这项发现挑战了ATTR-CM症状会持续进展的观点,为潜在的全新疗法带来了希望。尽管目前尚未证实是免疫应答导致了这些患者的康复,但该研究暗示,未来或许可以在实验室中设计靶向淀粉样蛋白的抗体,以用作治疗。

DOI: 10.1056/NEJMc2304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