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赛道的竞争者有所不同,和元生物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讴东既非著作等身的科学家,此前也未在明星药企中做过高管。一个没有专业技术背景或产业管理经验的人,却跨越了技术壁垒,他带领的和元生物被认为是A股、港股两市中最纯粹的CGT、CXO。

潘讴东说,“我没有过硬的技术能力,但我对自己与生俱来的两个特长很自信:一是人格的吸引力,志同道合的人愿意跟着我做事;二是识人之能,可能一般管理者会看既往经验,员工之前负责什么业务往后就一直做这个业务,但我会进行高管大调度,因为我能看出来,他有这个潜力。”

从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潘讴东曾在第二军医大学新药中试中心参与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工作。学习和工作逾10年时间,他拜访过全国80%的高校,发现许多实验室在用病毒做细胞层面的研究。后来听说了分子克隆、慢病毒、腺病毒,他的疑云突然散开,从那一天起,潘讴东准备做攻克肿瘤的靶向基因药物,他从没有怀疑过CGT的未来,“我就希望去做解决人类疾病痛苦的事情,这也成了我的创业初心。”

2002年,潘讴东毅然辞去“铁饭碗”,怀着造福人类的梦想踏上创业之路。从经营抗肿瘤保健药品起步,几经波折后锁定基因治疗的方向。2006年,潘讴东在张江药谷孵化器创立上海生博医学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基因载体CRO业务,为科学家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至2013年,和元生物宣告成立,开始着手打造CDMO工艺团队、建设GMP产能,将业务重心从CRO领域逐渐转移到CDMO领域。

开发一款创新药意味着巨额资金投入,对非科班出身的他更是艰难,没有海归带着成熟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是自己培养的,机器设备是在孵化器里跟人家共用离心机开始,一点点攒出来的。潘讴东说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不被投资人看好、缺钱的时间占到了三分之二,作为开创者的他曾一万次想放弃,但第一万零N次,和元活了下来。

得益于张江科学城高度集聚的人才优势和活力四射的创业氛围,和元生物在这片科创热土上生根发芽。到2017年,潘讴东有个强烈的直觉,行业马上要起来了。这时的他已经在这片细分领域,扎根了十几年,经过沉淀后自然脱颖而出。这一年和元与GE合作,参照欧美标准,搭建了中国第一个基因药物的产业化GMP车间。

在创业路上沉浮了20年,潘讴东的初心从未改变,“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做对造福人类健康有意义的事”。他还将继续走在基因治疗的赛道上,用自己的方式把梦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