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鸡娃现象日益普遍,朋友圈刷屏《美国华人妈妈,批量复制“谷爱凌”》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于湾区妈妈和海淀妈妈疯狂鸡娃的讨论。之所以卯足了劲儿地逼孩子上进,说到底还是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精英,但根据美国最新基因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假设你现在打算做试管婴儿,医生告诉你,你的某个胚胎将来有10%的概率进入哈佛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比其他胚胎进藤校的概率都高。你会选择让这个胚胎成为你未来的孩子吗?”

上面提到的这个场景,乍看像科幻小说,但其实已经是现实世界中可以做的选择了。

不久前,德州奥斯汀的临床心理学教授和行为遗传学家凯瑟琳·哈登出了一本书《基因彩票》,立马在全美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巨大争议。

《经济学人》将这本书评为年度最佳书籍,《纽约客》登了她的长篇特写,《华盛顿邮报》、《洛杉矶书评》等主流媒体也刊登了多篇书评和访谈……刚刚出版的中文版,也请来了刘擎教授作序。

这本书为什么这么火?一句话解释:现在对基因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了。

基因测序已经走向大众,图为某人的部分基因测序结果(图片已得到授权)

《基因彩票》的背后,其实有一门2007年刚刚诞生的全新学科——“遗传经济学”正在崛起,它试图从基因的角度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而教育,由于是影响一个人财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自然成了遗传经济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跑题一句:大家可能还记得202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几位喜欢用教育、劳动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吧?看来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实在很有发展潜力,说不定“遗传经济学”过几年也能拿个诺贝尔奖呢!

说回《基因彩票》这本书。我自己在中科院遗传所读研究生时,每天研究的就是“基因”,因此这本书一出版我就去读了,读完后感叹:这是一本可以终结鸡娃的书。

作者展示了,先天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大,而父母的许多“鸡娃”努力所取得的效果可能很小。

这也是一本提醒我们用遗传学的角度看世界的书。作者呼吁改变目前政策制定者的“基因盲”态度,如果我们无视遗传影响的存在,许多资源都会被浪费。

而为了避免走向《美丽新世界》那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反乌托邦”,作者建议用20世纪最著名政治哲学家之一约翰·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思想实验来指导政策制定。

对于广大家长来说,可能更关心的是:很多“鸡娃”行为是无效劳动,那我们就不能为孩子做任何努力了吗?当然不是。本文的第三部分,也根据最新研究,列举了一系列可以真正影响孩子未来的事情。

上过初中生物的人,可能还记得,孟德尔的豌豆是黄色还是绿色,是由某个特定基因决定的,孩子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也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

那么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还真的是。不过是由成千上万个基因决定的。

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几千个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的基因。不同的人从爸妈那里遗传到的这些“教育基因”,彼此之间有微小的差别,生物学上称为SNP(单核苷酸多态性)。

你和我之间的一个SNP差异,作用是极其微小的,可能只相当于让你在SAT当中比我多考几分,可是加起来,作用就很大了。

如果把一个人身上所有跟受教育有关的遗传变异都加在一起,就能算出一个“教育多基因指数”,这个指数处于人群中前1/4的人,从大学毕业的概率是处于后1/4的人的4倍。

你可能觉得,4倍似乎也不是很高?但其实,那些家庭收入处于前1/4的最富有的家庭,孩子从大学毕业的概率也只有处于后1/4的最贫穷的孩子的4倍。

靠基因就能跨越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这是完完全全的“逆天改命”啊!

“教育多基因指数”涉及到哪些基因呢?当然包括很多跟智商/认知能力相关的基因,其中,哈登的团队在儿童中测量了一种认知能力——综合执行能力(general executive functions),结果令人震惊:它的遗传率是100%。也就是说,孩子们之间的综合执行能力差异完全是由遗传差异决定的。

综合执行能力是什么?它是孩子们调节注意力、停止动作、从一种规则切换到另一种规则、用新信息取代旧信息的能力,它基本决定了一个孩子上课认不认真听讲,写作业用不用催,是否丢三落四等等。

所以如果孩子执行能力比较差,爸妈不妨心态放平一点,真的不是孩子不努力或故意和你作对,只是他凑巧遗传到了执行能力弱的基因。

另外,最让家长们无奈的,就是“教育多基因指数”还包括很多跟“性格”相关的非认知能力基因,而这些能力,大家一直以来都以为主要是通过后天塑造的。


哈登的研究团队锁定了6种“非认知能力”:

坚毅(Grit);

成长型思维;

求知欲;

掌握取向(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动力);

自我概念(相信自己聪明、有学习能力);

测试动机(在测试中愿意努力)。

他们发现,这些能力的遗传率大概有60%左右,和智商的遗传率(50%-80%)差不多。

不过,就像那句老话“福兮祸之所倚”,他们同时也发现,跟非认知能力相关的SNP也跟几种精神疾病的高风险相关,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厌食症和强迫症。

能让一个人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基因,也可能让这个人患心理疾病的几率增加。

这个结果警示我们,不要简单地把一个基因看作“好基因”或“坏基因”。

毕竟,如果一个人特别专注,会不会就比较喜欢钻牛角尖?如果一个人特别有责任心,会不会也比较容易心理压力过大?拿到“学霸基因”,并不一定意味着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孩子未来的生活,还有许多比考试、升学更重要的事。

伊桑·霍克和裘德·洛主演的《千钧一发》(《GATTACA》)描绘了一个“基因决定命运”的世界。前者从出生就注定会患上近视和心脏病,却梦想成为宇航员,后者从小就有完美基因,一次车祸却改变了他的生活……

基因&遗传小科普:

理论上来说,父亲和母亲分别和孩子拥有50%的相同基因,异卵双胞胎或兄弟姐妹之间也拥有50%的相同基因,同卵双胞胎的基因100%相同。不过实际情况下基因的传递比较复杂,兄弟姐妹可能拥有的共同基因在37%-62%之间,像《基因彩票》的作者就和她的亲弟弟拥有44.6%的相同基因。

另外,“XX特征是遗传的”,并不是说孩子的XX特征一定与父亲或母亲的一致,因为每个孩子诞生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的基因都会重新组合。可能孩子的特征和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一致,或者干脆产生了新的变异。

正因为基因的作用这么大,哈登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她认为在制定社会政策时,有必要把基因和遗传的影响考虑进来。

但一直以来,西方学术界的很多学者是反对这样做的,他们担心这样会造成社会不公平,甚至走向“优生主义”。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可以通过测算“教育多基因指数”,判断哪个孩子有可能读到博士,哪个孩子可能高中也考不上,那么可不可以按照评分结果给前者更多的教育资源?

在西方历史上,“优生主义”是犯下过滔天大罪的。纳粹为了把“差基因”从社会中剔除,曾经给40万名社会下层的人实施绝育手术,美国也给6万个收容所的人做了绝育手术……

“优生主义”的终极未来,大概就像《美丽新世界》当中描述的那样,人类出生就被“分级”,美丽聪明的Alpha是统治者,而Gamma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批量生产。

也正因此,在目前的美国学术界,大部分人都抱持着一种哈登形容为“基因盲”的态度,假装人和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不存在。但哈登认为,这种态度会造成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基因盲”制定的政策可能达不到改善世界的目的,反而变得更糟。

举个例子,如果在研制药物时不考虑基因的影响,就会造成药物对某个特定人群有效,而对其他人群无效。比如,美国开发的糖尿病药物,用在中国人身上可能就没那么有效了。

《基因彩票》也多次提到,由于无视基因的影响,教育改革往往在浪费纳税人的金钱。比如美国著名的“单词差距”问题,因为发现贫困儿童在3岁前听到的单词比富裕儿童少3000万个,而前者的语言能力明显弱于后者,于是政府投入了大量金钱,试图让贫困父母更多地和孩子说话。

但后来这个行动受到很多批评,有些人认为“单词差距”并不存在,因为有些人重做了这个研究,发现结果无法复制;还有人提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有遗传联系的,那些每天和孩子说很多单词的父母,可能只是本身有比较强的“语言基因”,孩子也遗传到了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每天听父母说多少单词关系不大……

那么,既然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基因的重要作用,该怎么做,才能既考虑基因的影响,又避免滑向“优生主义”的可怕未来?

哈登认为,基因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抽到的彩票,无法通过努力来改变,我们也无法为之负责。一个人生来更聪明,就好像他生来是单眼皮一样,并不是一种“美德”。

我们要做的不是“绝对平等”而是“公平”,不是让每个人得到同样的东西,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为了取得成功而需要的东西。

大家可能都看过这张经典的“平等与公平”的图

她提出的解决思路叫做“反优生主义”,不抑制强者,但是给弱者额外的帮助。正如经济学家戈德伯格说过的一句话“遗传可以导致近视,但你的眼镜仍然很好用。”

比如,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受遗传影响很大,在美国,数学不强的孩子大多从高一开始就避免选择难度较高的数学课程。但这样一来,他们将来就丧失了进入很多好大学、好专业的可能性。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强制所有学生学习难度较高的数学课程就是了。

再比如,青少年肥胖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英国有肥胖基因的青少年,超重风险高20%,但自从英国把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后,青少年日常作息变得更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变多,超重风险就下降到了6%。

这些,都是行之有效,让强者和弱者都能得到好的发展的“公平”政策。

20世纪英语世界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约翰·罗尔斯在著作《正义论》当中曾经提出“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想象你正要“投胎”到这个世界,但你处于一道“无知之幕”背后,不知道自己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生活在美国还是非洲?家庭收入如何?是美丽还是丑陋?聪明还是愚笨?有没有身体残疾?……那么,你将会制定怎样的社会政策?

答案呼之欲出:让那些抽中不幸的“基因彩票”的人也能得到发展机会的政策。

“无知之幕”其实就是一个“分蛋糕”的问题。要想分得公平,负责分蛋糕的那个人必须不知道自己能挑到哪块

一对父母可能产生的不同基因排列组合高达70万亿种,我们每个人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都既有可能抽中幸运的彩票,也有可能抽中不幸的彩票。如果你想生活在一个总体更加繁荣、也能为弱势者“兜底”的社会里,想必知道该做怎样的选择。

讲完“大道理”,我们回到家庭教育这个原点。我们的孩子已经出世,他/她的“教育多基因指数”已经无法改变了,那么父母可以做什么,才能让孩子的未来走得更加顺畅?我们平时做出的那些“鸡娃”举动,哪些是无效的,哪些是有效的?


从近几年的研究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